香港中文大學——未圓湖

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湖泊,於1996年開展「改善荷花池計劃」時,取名未圓湖,取其未達至圓滿,要更進一步之意,也與崇基校訓「止於至善」脗合。校方為尊重未圓湖過去約定俗成的名字——荷花池,在湖的曲橋旁種植荷花。崇基學院負責籌劃計劃的委員召集人容拱興博士當時表示,美化工程希望能為學生提供環境優美的地方,以討論學術、社會、國家大事,亦可閒話家常,延長學生留校時間,促進師生交流,拓闊視野。

而在未圓湖中的養德池,初為養鴨池,後以粵語「德」與英語「duck」諧音取名,也取「臨池見duck而思養德」之意,喚起莘莘學子能在物化的社會與潮流中修養德行的現實意義。

望夫石傳說

望夫石的傳說並不是香港獨有的傳說故事,傳說早見於三國時曹丕所撰的《列異傳》:「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,狀若人立者。傳云:昔有貞婦,其夫從役,遠赴國難。婦攜幼子餞送此山,立望而形化為石。」後來流傳版本變化眾多,婦人或是在山頂期盼丈夫歸來而變為巨石;而其夫遠走,一去不返,亦有說成是出洋謀生而非關戰事。無論任何版本,都反映人民生活困苦的社會狀況,以及提倡婦人持節守貞的傳統思想。

道風山建築特色及宗教背景

道風山上以中國古典式樣設計的建築羣,是1930年代挪威籍傳教士艾香德建立的基督教叢林,他希望借中式建築向華人宣揚基督教。整個建築羣由丹麥人艾術華設計,以「聖殿」命名的教堂頗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,屋頂之上的垂脊豎立四個僧侶像。聖殿底部又開鑿了一圓拱形靜室,名為「蓮花洞」。道風山又在山上朝沙田圍方向豎立十二米高的十字架,遠至瀝源橋、城門河對岸的沙角邨亦可看到。

烏溪沙

烏溪沙位於馬鞍山西北,面向吐露港,北部曾有T字型小半島直插出海,過往曾名為「烏龜沙咀」、「烏雞沙」、「烏龜沙」等。有指此地得名於馬鞍山礦場未停產以前,沿岸地帶堆積大量含礦物的黑砂,因而名為「烏溪沙」。烏溪沙為客家村落,早期居民多以務農與捕魚為生。

新市鎮發展

(1)瀝源邨與禾輋邨

「瀝源」是沙田的古名,意為清水之源。港英政府在沙田興建首個公共屋邨時,便以此為其命名。瀝源邨於1975年落成入伙。鄰近瀝源邨的禾輋邨於1977年入伙,為沙田第二個落成的公共屋邨,禾輋邨邨內以天橋連接各樓宇平台,亦有天橋直通瀝源邨。

(2)新城市廣場

新城市廣場原址為沙田舊墟,伴隨六十年代政府的新市鎮計劃得以發展興建。1984年商場開幕之初,先引入大型日資百貨公司「八佰伴」,配合九廣鐵路電氣化火車工程完成,帶動商場人流,自此成為區內外市民購物娛樂好去處。早年新城市廣場室內中庭更引入大型音樂噴泉,成為沙田居民的集體回憶。隨着商場的發展,「八佰伴」於1997年結業,音樂噴泉亦配合翻新工程搬遷,繼而拆除,時至2015年在商場內開業逾30年的麥當勞難敵高昂租金撤出商場,引來不少市民前來惜別。

沙田的填海發展

配合沙田的新市鎮發展,沙田的填海工程主要在70年代中期開展,今日城門河的西岸,約由瀝源邨起至馬場,以及東岸的整個沙田第一城及石門工業區等,均為當時填海所得。

引用書目:
1. 文化葫蘆:《香港賽馬會「港文化‧港創意」X沙田&西貢——山水‧相逢》。香港:文化葫蘆,2017年。
2. 崇基學院:〈校湖〉。於2019年8月29日擷取自http://www.ccc.cuhk.edu.hk/zh-tw/publications-souvenirs/college-ethos/380-college-lake-tc。
3. 【魏】曹丕等撰、鄭學弢校注:《列異傳等五種》。北京:文化藝術出版社,1988年。
4. 陳偉珠(1999):〈明年換新貌/荷花池取名未圓湖〉,載《中大通訊》第99期。
5. 鄭睦奇博士、呂德恒、莊詩玲等:《河去何從——城門河》。香港:綠色力量,2011年。
6. 發展局:〈1974年製成的沙田範圍地圖〉。於2021年2月1日擷取自https://www.devb.gov.hk/filemanager/tc/content_1044/20200405_06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