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湖墟

石湖墟位於今日上水火車站旁,至今已有超過三百年歷史。昔日以一、四、七日為墟期,附近居民紛紛到此「趁墟」,交易農產品、牲畜與家禽等貨物。石湖墟初期簡陋狹小,只在今日新功街與巡撫街一帶的「咱婆街」,到1930年代,才發展成北區的主要墟鎮及商業中心。可惜到1950年代中期,石湖墟接連發生兩次大火,至1960年代初方告重建完成,延續繁華至今。

聯和墟

聯和墟由聯和置業公司於1948年成立,繼而興建聯和市場及聯和新村,於1951年開幕的聯和市場,為粉嶺、沙頭角、打鼓嶺、大埔一帶的鄉郊農產品的交易中心。聯和市場以三合土建造,共設六十個檔位,市場外圍也可供過百商販擺攤。墟市附近又有當時屬新款的兩層建築,經營着洋貨、雜貨、餐廳、茶樓、影樓、戲院、舞蹈學院等各行各業,甚至吸引駐守皇后山的英軍不時前來遊玩。隨着社區發展更迭,聯和墟漸漸不再是粉嶺中心,聯和市場也於2002年停止運作,墟市邁向新的發展。

南崇謙堂(舊堂)

崇謙堂是聖公會的一座教堂,由退休牧師凌啓蓮購買位於龍躍頭的松坎塘農地而興建,於1927年落成,樓高兩層。隨着傳教事業發展,聚居附近的皆為教友,漸漸成為一個村落,名為「崇謙堂村」,但至1950年開始,村民陸續移居,人口由高峰期一千六百人開始銳減。崇謙堂由於落成已久,教會又另建新堂,目前閒置。

松嶺鄧公祠

松嶺鄧公祠位於龍躍頭,始建於1525年,以紀念開基祖鄧松嶺(1303—1387),是粉嶺區內規模最大、歷史最悠久的祠堂。數百年來幾經修建的祠堂,又曾於1940及50年代作學校用途,但仍基本上保留三進兩院的建築樣貌。祠堂的其中一項特色是其擋中設於中堂,而非門廳;它設於室內的主樑和橫樑亦有精美的雕飾。每年元宵節祠堂也有點燈儀式,村民也於二月初一在此祭祖。

吉澳

吉澳,又有曲島之稱,因其島形呈「Z」狀,島上矮崗連綿起伏,廣植松樹。居民主要聚居於面朝鹽田的吉澳灣,人口最興旺時有上達四千五百名居民,但今日大都紛紛遷出。吉澳灣畔有水月宮、三聖宮及歷史最為悠久的天后廟。島民每隔十年舉辦一次安龍太平清醮。雖然地處偏僻,但因旅遊發展,島上的名勝不少,包括飛鼠岩、天后廟旁的姻緣樹、澳背塘的浮橋等。

沙頭角

相傳清朝一位大臣來到沙頭角區巡視時,面對着大鵬灣粼粼閃爍的波光時,雅興大發吟道:「日出沙頭,月懸海角」,於是鄉民便稱此區為沙頭角。因着特殊的地緣位置關係,沙頭角長年被列為香港的禁區,禁止一般市民踏足。禁區內的中英街短短二百五十米,界線之北為深圳,界線以南則是香港,它曾是大陸居民的購物天堂。 另外又曾有一條鐵路支線於1912年起接駁沙頭角至粉嶺,但隨1927年沙頭角公路開通而於翌年停用。

塱原

塱原濕地為本港現存最大片的淡水濕地,它由四百多塊農地和魚塘連接組成。從前在大雨時節,貫穿塱原的雙魚河及石上河氾濫,把養分從河道帶到土地,使農地肥沃。此人工濕地為鳥類、魚類、兩棲類及爬蟲類動物提供珍貴的生態環境,昔日農民主要在此耕種稻米,至1970年代才以西洋菜及通菜等蔬菜為主,隨着本地農業萎縮,農地接續被荒廢,破壞塱原的人工濕地生態。

引用書目:
1. Bena Smith:〈米埔濕地生境檔案:基圍〉,於2020年9月23日擷取自http://awsassets.wwfhk.panda.org/downloads/gei_wai_chi.pdf。
2. 土木工程拓展署:〈W2天水圍新市鎮〉,於2020年9月23日擷取自https://www.cedd.gov.hk/tc/about-us/achievements/land/regional-development/w2-tin-shui-wai-new-town/index.html。
3. 長春社:〈南生圍〉,於2020年9月23日擷取自https://www.cahk.org.hk/show_works.php?type=uid&u=16。
4. 梁炳華:《北區風物志》。香港:北區區議會,1994年。
5. 馮志明著、冼玉儀編:《元朗文物古蹟概覽》。香港:元朗區議會,1996年。